相信不少人購物,喜歡到連鎖的超市,想著連鎖超市是一個大品牌,應該有比較會有保障。但是最近,一個水果博主卻發現了一所連鎖超市的水果與其銷售頁面所提供的信息不相符合,貨不對板。那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就由小編帶大家一起來看一下吧。
話說這名博主在該超市的app上買了一個榴蓮,但是買了回那來后發現,購買回來的榴蓮并不像超市所宣傳的那樣。據悉在超市app內銷售視頻中,展示的是“黑刺榴蓮”,而實質上所銷售的是一種果皮較綠、個頭較小,重量在1.5公斤一下的另一種代號為d13的榴蓮。根據調查,真正的黑刺榴蓮在馬來西亞代號為d200,而超市在宣傳的時候把這種d13的榴蓮稱為mini黑刺榴蓮,誤導了許多不知情的消費者購買。根據資料顯示,d13榴蓮的市場價大概在650元一箱,而黑刺榴蓮的價格約為2000元一箱,中間差價巨大。不過超市在發現錯誤后也馬上發聲明表態道歉,并更正錯誤。
購買到貨不對板的商品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時有發生,這樣的情況也會發生在各行各業中。說回到小編所工作的裝修行業,就有很多像這樣遇到貨不對板的裝修案例。就在最近m女士在裝修的過程中就遇到了裝修團隊使用材料貨不對板的情況。下面就由小編帶大家一起來看一下吧。
話說m女士就在去年就與某裝修公司簽訂了20多萬的裝修合同,但是到今年m女士來房子看進度的時候卻發現裝修現場所使用的地磚與在合同上的不是同一個品牌,并且裝修的質量堪憂,并不能達到合同所協商的水平。對此,m女士感到十分不滿,于是她便向市場監管部門投訴了該裝修公司。根據工作人員調查后,發現兩個臥室中使用的地磚品牌與合同協議上的地磚品牌確實是不一致的。但是,裝修公司在更換地磚品牌是沒有向m女士說明情況,也沒有提供更換地磚品牌的補充協議。因此,該裝修公司是需要向m女士進行賠償。
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五條,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費用的三倍;增加賠償金額不足五百元的,為五百元。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對此小編建議如果大家在裝修時遇到以上這種裝修材料貨不對板的情況時,可以向專業、有資質的權威的第三方裝修鑒定機構尋求幫助,在他們的幫助下去解決裝修的糾紛。同時也可以向消費者委員會去進行一個投訴。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可以利用法律的武器去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如果大家在裝修上還有什么問題,可以向專業、有資質的權威的第三方裝修鑒定機構進行咨詢。